四史中关于诚信的小故事包括:
一诺千金:
秦末时期,季布因其信誉极高,人们都愿意与他建立深厚的友情。季布的诚信甚至使他免于被汉高祖刘邦的悬赏捉拿,因为他的朋友们都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他。成语“一诺千金”即来源于此。
商鞅立木为信:
春秋战国时期,秦国的商鞅为了树立威信,推进改革,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,并承诺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金十两。当有人完成这个任务后,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,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威信,使得他的变法得以在秦国顺利推广。
曾子杀猪:
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许诺回来后杀猪给他吃。当妻子回来时,曾子要履行承诺,即使妻子说只是跟孩子说着玩。曾子认为,作为父母,应该以身作则,诚实守信,于是真的杀了猪。这个故事告诉人们,诚实守信,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。
晏殊信誉的树立:
北宋词人晏殊,十四岁时被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。在一次考试中,他发现题目是自己前一天练习过的,便如实向皇帝报告并请求更换题目。皇帝因此赞赏他的诚实,赐给他“同进士出身”。晏殊的诚实使他赢得了皇帝和群臣的信任。
宋濂借书:
明代的宋濂喜爱读书,但由于家境贫寒,无法购买书籍,于是经常向别人借书。一次,他借了一本书后,因故不能按时归还,便向书主承诺会用自己的衣服抵押来换取书籍。他的诚信感动了书主,最终得以保全性命。
齐桓公失地得诚信:
齐桓公即位后,亲率大军伐鲁。鲁庄公派使者向齐桓公求和,并提出以齐军现在驻扎的地方封土为界。齐桓公答应了鲁庄公的求和,但在会盟前一天,鲁庄公和曹刿利用齐桓公的骄傲和自信,成功捉住了齐桓公,并以诚信赢得了他。
韩信报恩:
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,在幼时家里很贫穷,常常衣食无着。一位为别人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,支持他读书。韩信后来发达后,非常感激这位老婆婆,并以诚信和重情重义回报她的恩情。
这些故事都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,通过这些故事,我们可以看到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深远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