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忠孝的故事和格言,以下是几个著名的例子:
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
汉文帝刘恒,汉高祖第三子,为薄太后所生。高后八年(前180)即帝位。他以仁孝之名,闻于天下,侍奉母亲从不懈怠。母亲卧病三年,他常常目不交睫,衣不解带;母亲所服的汤药,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。这个故事体现了刘恒对母亲的深厚孝情。
孔子论忠孝
孔子主张孝敬父母,但不是唯唯诺诺的愚孝。《论语·里仁》中就有“视父母几谏”的说法。《荀子》等书中讲了一个孔子愚忠愚孝的故事。孔子认为,儿子如果绝对服从父亲的决定,怎样能算孝顺呢?臣子如果绝对服从君主的命令,怎样能算忠心呢?他强调在服从的同时,也要看具体情况,如果父母或君主的行为违背礼义,子女或臣子应当直言敢谏。
曾参啮指痛心
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,以孝著称。少年时家贫,常入山打柴。一日家中来客,母亲不见曾子,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。曾参忽然觉得心疼,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,便急忙背着柴返回家中,跪问缘由。母亲说:“有客人忽然到来,我咬手指盼你回来。”曾子释然。这个故事展示了曾参对母亲的深厚孝情和敏感。
杨香扼虎救父
杨香,晋朝人。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,忽然跑来一只猛虎,把父亲扑倒叼走,杨香手无寸铁,为救父亲,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,急忙跳上前,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。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。这个故事表现了杨香对父亲的至孝。
这些故事和格言都强调了忠孝的重要性,不仅是孝顺父母,也要忠诚于国家和社会的职责。通过这些故事,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尽孝和尽忠,并将这些美德传承下去。